2023 學思達亞洲年會
  • 首頁
  • 活動資訊
  • 各單元講者簡介與講題大綱總覽
    • 看見寬闊高遠新視界
    • 向光的階梯
    • 突破框架 攜手共好
    • 因為精進所以存有所以喜樂
    • 學思達成長地圖
  • 2021-2022 學思達影響力報告
    • 學思達雙週年十大影響力足跡
    • 學思達全國師培計畫影響力報告
    • 學思達社群多元樣貌
    • 特別報導-學思達精彩的人、精彩的事
    • 特別報導-學思達老師教學真摯分享
  • 學思達官網
  • 歷年年會
    • 2021 學思達亞洲年會 >
      • 單元及講者簡介
    • 2020 學思達亞洲年會 >
      • 線上直播 >
        • 上半場直播
        • 下半場直播
        • 精彩短片
      • 單元及講者簡介
      • LIVE 直播連結
    • 2019 學思達亞洲年會 >
      • 現場直播 >
        • 上午
        • 下午
      • 議程內容 >
        • 進階概念及五力增能
        • 108課綱安啦
        • 學思達突破
    • 2018 學思達亞洲年會 >
      • 12/08 領航論壇 >
        • 單元及講者簡介
        • 精選照片
      • 12/09 啟航論壇 >
        • 單元及講者簡介
        • 精選照片
      • 影音
      • 資料下載
      • 相關報導
      • 申請入班觀課
    • 2017 學思達亞洲年會 >
      • 系列活動 >
        • 亞洲年會
        • 學思達進階增能培訓
        • 開放教室觀議課
      • 活動相簿
      • 資料下載
      • 志工招募
    • 2016 學思達亞洲年會
海外發展學思達
教學增能分組工作坊
學思達新秀教師分享
活動詳情
報到序號
.

圖片
邀請香港、馬來西亞、中國教師分享:
• 如何在地發展學思達教學法
• 如何連結教師社群,發揮在地影響力
圖片
圖片
鄭淑華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專業發展主任
2011年起開始電子教學,2013年成為蘋果傑出教育工作者,推動電子教學。幾年後遇上瓶頸,幸好遇上學思達,感動燃點行動,實踐融入科技的學思達課程。並在課時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開展翻轉課堂,錄製視頻,重新規劃課堂,融合成重理解的課堂設計,成功翻轉。
目前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的專業發展主任,也是蘋果專業培訓專家,經常受邀在香港本地和海外推動創新教學。著有《翻轉 Teach & Learn — 8位老師帶你走進不一樣的教室》一書。
圖片
林昕倪
馬來西亞檳城威北農民小學華文組主任
畢業於馬來西亞開放大學中文系。在擔任郊區臨教(臨時教師)兩年後進入大山腳端姑百能師範學院中文組接受培訓,隨即正式踏入杏壇。
於師範學院畢業後,先後完成了薩提爾原生家庭心理學治療證書課程、結構式遊戲治療初階課程及檳城州藝術治療初級課程,並擔任北馬兒童閱讀營工委至今。
於2016年在瓜拉古樓育才小學參與學思達教學工作坊後,極力學習與找到合適的方法,並結合薩提爾冰山模式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好奇與興趣,從而灌輸生命教育。
圖片
王璦翎
中國大陸河南鄭州貝斯特外語小學校務執行長
​在近八年的教育管理經驗中,不斷引進教育新觀點,并推動有別于大陸傳統的教學創新。2015年開始推動全校範圍進行移動課堂、翻轉課堂、與創新課堂的嘗試;2017年開始推動各科教師設計跨學科整合課程;2018年8月在深入接觸學思達之後,正式啟動貝斯特全機構的學思達教學改革工程。目標讓貝斯特成為中原的第一所學思達專校。
圖片
吳景峰
中國大陸東莞道明外國語學校副校長
「以人為本,以創為新」是吳景峰老師的教學理念與堅持,從事教育二十年來,致力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的能力,論文《新課標下初中語文教學如何進行情感教育》在《廣東教育》發表。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種幸福 。正如在課改的路上遇見了「學思達」,是老師的幸福,更是學生的幸福!

圖片
• 提供各科目可依循的教學模式
• 匯聚實踐經驗,針對教學現場的問題進行研討
圖片

A.國小國語

圖片
宋芳鈺
台北市光復國小國語科教師
熱愛教學,也希望孩子學的扎實、活潑又富有生命意義。近年進行學思達教學,並且開放教室三年,翻轉了自身對教學的看法,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從中發現這樣的教學方式,讓滑世代孩子愛上了學習,老師則更加具備教學專業性,最後老師的心也變得更愛學生,課堂充滿了歡笑與生命力!
研習重點:​上一堂有趣的學思達語文課
1. 為什麼要做學思達?
2.學思達語文教學案例分享
3.學思達教學困境與解決策略

B.中學國文

圖片
鄭汶瑜
​​高雄市壽山國中國文科教師
在城市中的偏鄉耕耘,貪心地想要讓每一個孩子學「好」。常常在思考,如果一個孩子的學習成效只是從C ¯ 到C+,但是他有了讀文章的眼光,懂得探詢,這樣的教學是不是比教出一個A++但是不樂於探究文本的學生更成功。教會學習真是件迷人的事,教會思考、討論與表達,當然也令人著迷。
圖片
許童欣
​​台中市豐東國中國文科教師
相信「教育」的價值在以生命影響生命的美好氛圍傳遞,故以「三力二度」(觀察力、感受力、表達力、溫度、柔軟度)的教學理念融入教學,而歷程中,永遠不斷思忖著:「教師該如何教?學生又是如何學?」

​課堂中,漸次引導學生聚焦思考、大膽表達,並以薩提爾的對話模式,允許並接納學生的各種面向,探索學生自我內在資源,啟動與學生之間的善循環互動,因著一幅幅美好的學思達(START SHARE)課堂風景,以生命影響生命、以生命感動生命!
研習重點:
在國中國文的學思達課堂裡,由於學生的先備能力與經驗尚須補足,因此教學首要教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閱讀理解策略。好的文本如同是一客好的牛排,而閱讀策略則是拆解每客牛排送入口中的工具─刀叉。有了閱讀策略,培養了學生擁有了獨立面對文本的閱讀能力,在課堂上便更能有方向與目標的思考與表達。因此,美好的國中國文「學思達」課堂風景將是「思→達→學」:由教師提問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進行讀者的自我詰問與「表達」,讓學生帶著讀者意識來閱讀與學習,以閱讀理解策略融入教學和螺旋式的課程脈絡,搭起學生學習鷹架,進而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最後不需要倚賴教師,學生則真正成為有能力的、獨立的閱讀者,而「自學」的美好境地於焉產生,學生於此也具足了與人分享所學之能力,達到真正的START SHARE(思達學)!

本工作坊將據以上課程設計理念,與學員分享在國中國文課堂上的備課與實踐,並搭配實作練習,讓學員在進入學思達的美好課堂中,能有依循的方向與教學設計脈絡!

C.中學英文(上午場)

圖片
徐曉薇
​嘉義市北興國中英文科教師
「英語不該只是考試科目,而是幫助學生與世界溝通的橋樑。」十多年的教書生涯中,看到不少孩子在英語學習上遇到的困境,英語口說能力更是亟待加強。以學思達的方法教學後,孩子們在課堂中進行小組合作,透過鷹架的搭建,依不同程度指派任務,讓孩子慢慢建立起學習的方法與自信,改變填鴨式教育及教室學習的風景,讓學習變得更有趣。
圖片
洪碧遠
​台北市中山女高英文科教師
研習重點:
​在限縮的課堂節數下,趕課成了中學英文老師的夢魘,卻也是每天必須面對的事。學思達的課程重視學生自學、共同討論、思考問題及以英語表達的能力,然而對基本能力未建構好的學生而言,學習上便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年級越高,情況越嚴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下訓練孩子的英語口說能力、提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能力、如何讓高成就學生在協助同學的過程中自我提升,並透過學習單的設計讓學生成長?經過近年的努力,自己慢慢摸索出一套教學流程與方法,透過單字表、學習單及講義的設計,讓學生習慣在小組合作中共同學習及成長。工作坊除了介紹教學流程、訓練學生英語口說能力的方法,也將和老師們共同討論遇到教學困境時,如何幫助孩子們學習成長。​

C.國小英語(下午場)

圖片
張倩玲
​台北市指南國小英文科教師
四十歲才開始任教職,在台北南區山中的指南小學陪伴孩子學習。深信人類語言習得的天性本能,因此運用網路科技及豐富有趣的素材翻轉教室,發展拼音、故事歌曲和課本三分之一法則的課程,幫助學生搭建紮實的聽力和拼讀鷹架,不斷嘗試與驗證國小英語學思達的教學模式來開拓小學生的語言習得天賦。希望打破傳統老師逐字逐句填鴨講述的侷限,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自在學習英文的樂趣與成果。
研習重點:讓孩子學得好又快樂的國小英語學思達教學法
課程的設計是希望在學童的英文初學階段,用故事歌曲、拼讀和課本三分之一法則於有限的課堂內給予孩子全面性的英文學習環境,跳脫課本精讀教學法,用學思達不填鴨的概念,教孩子如何自學大量吸收,讓課堂變成學生勇於嘗試樂於使用英文的園地。
講師將解釋如何使用故事歌曲、拼讀和課本三分之一法則讓英文課更有趣更紮實,並提供過去兩年已經製作好的講義或學習單讓學員下載參考,實際理解這些補充講義如何在訓練學生自學和培養聽讀能力扮演重要的角色。
而語言的學習是需要時間累積的,因課堂上之不足,讓無數學生於課後繼續辛苦補習。因此學思達老師可以善用簡易操作的科技,改變回家功課英文學習的侷限,用網路教室吸引孩子樂於進入自學英文的習慣,達到多聽多練習的目的。最後,再用學思達的流程將課堂變成學生充分使用英文的園地。本次工作坊將提供課堂影片和講義,一起和學員探討國小英語學思達教學的可能性。

D.中學數學(上午場)

圖片
​李貞宜
南投縣草屯國中數學科教師

​
106年的暑假接觸劉繼文老師的學思達研習,領受學思達對老師、學生的幫助,進而結合課本及均一教育平台編寫教師教學脈絡及學生的學習講義,協助學生自學。
圖片
​​曾嘉建
台中市至善國中數學科教師

​
曾經以為教書滿十年應該可以高枕無憂,沒想到十年卻是教學倦怠的開始。接觸學思達後,透過講義提問、分組合作學習、各種媒體素材來增進學生學習效率,教師的角色由「教」轉化為「引導」,不再搭上趕進度的快車,終於有時間停下來好好欣賞課室的風景,對學生的發表抱著期待,對未來的教育抱有希望。
研習重點:
以往課堂進行,不外乎要引起動機並佐以各種活動,愉悅的課堂後要進行核心概念的收斂,若仍由老師填鴨式灌輸,學習成效有限,最殘忍是還只限定學生只能學一遍,聽不懂的、學不到的,就藉由考卷中的錯誤堆積「從失敗中學習」。 「​學思達的數學講義」要具有自學資源,並設計提問引導學生從中思考學習內容,透過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以檢核學生的學習成效,再兼顧學生的差異性,得以重複學習或延伸學習。好的提問可以讓學生跟自己的知識互動,產生連結;課本是學生既有的學習資源,編寫講義時,老師如何從課本中找到核心概念,設計提問讓學生從課本中尋求答案,為自我學習搭起鷹架逐步學習;除此之外,結合均一平台的影片,均一平台的影片內含學習重點,細節就藏在講解過程中,透過提問或步驟化的填答輔以學生學習,引導學生觀看影片的重點,一來增加影片的訊息濃度,二來影片可彌補講述教學時的缺點,滿足各個學生的學習需求。除此之外,因應差異化加入延伸思考,激起學生挑戰及深度學習。講義的製作需要投入大量心力,很容易讓熱情蒸發為焦慮。因此,本次工作坊將說明製作學思達講義的理念,著重於實務經驗和技巧,並實作提問設計,分享課室小組活動,引導技巧,期許能讓老師們現學現賣,結合集體智慧,不再感動不敢動。

D.國小數學(下午場)

圖片
郭毓倫
​台北市光復國小數學科教師
任教滿十四年,常覺得如果能在課堂上引起學生炯炯有神的學習目光與精神,那是多麼美麗的風景。參與過2016年「我有一個夢」研習盛宴,受到許多熱血老師的鼓舞與激勵,開始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堂翻轉。在教室實施數學學思達兩年後,課堂有了令人振奮的改變,高年級的孩子不再懼怕數學,即使是落後的孩子也願意嘗試學習數學。2017年4月開始開放教室,多次分享教學實務。從只有老師喜歡教授數學,到學生也喜愛上數學,
研習重點:與思考同行的數學課
分享國小數學課堂施作實例、提問設計,輔以作業的安排設計,提供給有興趣實踐數學學思達的老師參考。​

E.社會領域

圖片
張簡靜慧
嘉義縣東石國中歷史科教師
最喜歡看到學生認真學習、投入課程的模樣。就是這樣的起心動念,決定放棄講述式教學,在教學路上不斷嘗試,希望看到學生燃起學習的火花,但一路跌跌撞撞,直到聽了輝誠老師的研習,知道有學思達這條道路,就應用到教學當中,成功改變了課堂的風景,學生能樂於學習就是對老師最大的鼓勵,現在持續在學思達的道路前進著。
圖片
游涵淑
新竹市建華國中公民科老師
四年前輝誠老師的一場研習講座開啟了對學思達課堂風景的想像。在課堂中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好奇、學會如何學習、習慣思考以及表達,從2016年開始踏上教學實踐之路。透過多元化的分組合作教學模式,閱讀理解策略培養學生自學力,並以情境教學設計和提問設計進行課室運作,讓課程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連結,營造真正有感的,能思考有溫度的公民教學課堂。
研習重點:閱.Do It ! 國中社會之從閱讀走向理解
學思達課堂的具體流程:學生自學 〉思考問題 〉討論 〉表達 〉老師補充。
學生自學的關鍵能力?閱讀理解。
透過長期、頻繁、大量而專注的閱讀來培養出學生自學的能力。但國中社會領域授課時數少,課程內容瑣碎龐雜,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帶出學生的閱讀自學力?如何無痛地達到《閱-Do It !》?本次工作坊將帶領學員實際體驗課堂上閱讀理解教學操作流程與檢核評量。透過閱讀理解策略培養學生的自學力,進而營造自己的學思達課室風景。​

F.自然領域(上午場)

圖片
謝彩凡
新竹縣博愛國中理化科教師
三年前當我想辭職轉業時,遇見了「學思達」。在輝誠老師的當頭棒喝下,開始思索「想要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就必須成為什麼樣的老師!」於是參加各項增能研習,同時一點一滴的改變教學與生活。
曾在「賽E趴」、「Sci-Flipper」……等科學社群分享,並應邀撰寫《科學研習月刊》。成立FB社團:Vanny’s Dream Science致力分享教學、實驗及各項科普知識,並建立關鍵字方便搜尋。
​「學思達」讓我的教學與生活,精彩非凡!
圖片
林恆嘉
台北市光復國小自然科教師
擔任國小自然科教師七年來,我的教學目標從來就不是為了傳授知識,而是希望啟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保持探索未知的興趣與熱情。 採用學思達教學法,逐步引導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提昇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地位,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卻讓發現原來孩子們其實有更多潛能,相信任何一位老師只要願意開始,加入一點自己的轉化與創意,一定也能看見教室裡的春天!
研習重點:自然而然學思達
​
「學思達」的順利進行,需仰賴提問設計流暢的「講義」。講義像是上課的「劇本」,可以提供資訊,讓學生有所依據;更可提醒老師 ─ 學生需要了解的核心概念有哪些?
本工作坊內容包含:
一、由淺而深,從簡而繁的說明設計講義之方法和應用的教學時機。
二、包含探究與實作的設計。
三、提供多項有趣有效的教學模式在課程上。
四、提問和加分技巧在「學思達」課堂的應用。

F.藝術領域(下午場)

圖片
黎曉鵑
台北市中山女高藝術科教師

致力於為學生營造安心自由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表達個人見解、具備選擇美好事物的能力,以及創造力的學習,並能將美感素養落實於生活中。 認同學思達教學法的務實性,遂開始摸索在藝術教學上的可能,實際實施後,欣喜於自己和學生的成長與轉變,學思達教學法的介入,更能深切落實原初的教學理念,讓每位學生在體驗式學習中,開發更多創造力、鑑賞力、表達力。目前黎曉鵑老師已開放教室。
圖片
林富君
桃園市龍山國小藝術科教師

有幸在國小高年級擔任藝文領域教學多年,一直希望能把曾經感動我的美好傳遞給學生。近年的學思達風潮引領我將教學從作品導向逐漸轉為能力導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學生的表現與自己的教學成效,更接近自己藝術教學的初衷。能夠以這樣的方式把自己喜愛的關於視覺藝術的種種介紹給學生、引領學生進入這美妙豐富的世界,真是一件很幸福的工作。
研習重點:如何運用ORID設計藝術課堂的提問 (延伸)從知識點拆解到提問引導
本次藝文領域教學增能工作坊,學員定位於對學思達在藝術課堂操作有興趣或已經開始嘗試的老師,將協助藝術老師了解學思達課堂機制及分組技術的操作,並運用鷹架式的知識點拆解與ORID焦點討論法進行提問引導及課程設計。在分組實作間,學員將可清晰了解,針對教學目標如何架構以問題為導向的藝術學思達課程。

G.學思達師生對話

圖片
沙寶鳳
台南市永康國中地理科教師
參加了張輝誠老師的學思達講座,看見了一種陌生但卻吸引人的教育可能性,其後參與郭進成老師在高雄成立的學思達基地班,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夥伴支持的力量,也真正看見教育支持的力量創造了教育改變的N種可能性。
2016年起,開始將學思達教學策略及薩提爾對話模式轉化運用在教學設計與班級經營,開放自己的課堂、也進入其他學校入班授課。2018年起加入推廣薩提爾對話模式的行列,帶領親師生共同體驗薩提爾對話的力量。
圖片
賴錦慧
花蓮縣新城國中公民科教師
當課堂上孩子的眼神不再閃閃發亮,感受到挫折與焦慮。雖然嘗試進行分組合作學習,但卻無法很順利,希望尋求突破。2017年四月遇見學思達,開始全台四處學習的旅程,2018年9月將任教的所有班級分組上課,使用學思達的精神重新設計課程,課堂風景全然改變,也因此重新找回教學熱情。學習薩提爾一年半,學會安頓自己的內在,也有方法地帶入和學生的對話中,讓課堂學習氛圍變好,讓班級經營更加順暢。
研習重點:「師生對話工作坊」─ 用好奇啟動對話的力量​
你今天對話了嗎?是否常常卡關?或是無法持續好奇,導致冰山依然矗立?如何運用薩提爾的冰山探索自己的教學困境呢?
想要探索別人的冰山之前,得先看見自己的冰山。處理好自己的內在,學生或親子問題便不會是讓人上鉤的情緒困擾。
工作坊將帶領您透過學思達與薩提爾結合的課程模組,從傾聽與核對出發,練習覺察自己的感受、好奇自己的觀點、期待並看見自己的渴望。期待經由模組化的對話策略設計,讓您能夠回到教學的現場,在緊湊的教學空檔或是課堂設計中,進行有意識的師生對話,甚至能夠將對話的技巧與策略轉化入親師生對話或學科教學,讓對話幫助我們找回內外和諧一致的應對姿態。

H.學思達問題設計

圖片
蔡淑錚
台南市新化高中國文科教師
任教於台南新化高中。2013年到輝誠老師的教室觀課後,深受啟發與感動,於是開始試驗微調成適合自己教學現場的模式。在實踐學思達的四年中,努力翻轉課堂風景,讓社區高中的學生具備更多的能力與自信。
圖片
孔慶麗
台南市大灣高中地理科教師
很慶幸自己選擇了老師的職業,能和年輕孩子交流、陪他們成長,自己因而常能有年輕的心境,但是如何讓學生學習得更好,則是教書二十多年自己一直持續追尋的目標。當我自認為已經進入教學成熟期時,卻看到越來越多學生專注力下降、或不敵手機的誘惑,如何讓每位學生都能回到教學的情境內? 當我如此思考時,接觸到學思達的教法,開始嘗試學思達教學三年多來,看到讓我感動的學習課堂,當我逐年編修講義時,又拾起更多教學相長的樂趣,真是愈教愈快樂呀! 也歡迎大家來我的教室一同交流!
​研習重點:學思達提問設計
​課堂中提問是很常見的技巧,如何設計好的問題,幫助學生釐清學習的概念?收集教學素材之後,不知從何下手運用?
這次的工作坊,先介紹三種常見的問題設計方法:布魯姆的認知理論、逆向思考設計、ORID的應用與操作,分享我們在課堂上實際設計提問和活動設計,並且各組進行交流分享。


 I .跨領域及體驗式教育

圖片
李思瑩
高雄市勝利國小資源班教師
擅長團隊合作,整合資源。教學理念是尊重多元,擁抱差異,期待特殊孩子能獨立生活、發覺自己的價值。
作為「島嶼的集體記憶」跨域教學計畫推廣人及社群召集人,與校內同事及民間友人合作實施普特融合課程「幸福明信片義賣」和「島嶼的集體記憶─不老的回憶」,策畫跨校聯展「不老 X 初心=果貿相遇─勝利國小與高雄女中聯展」、「島嶼記‧地方學─串聯世代故事」18校聯展,並與高雄市接納自閉症學會合作「童」理心─校園霸凌防治課程。
圖片
劉政暉
台東縣均一實驗高中公民教師

過去闖蕩企業、公部門,終於在南太平洋漂浪後決定投身教育。致力推廣「非典型教育」的概念,長期深究難民議題、移工權益、民主教育,期盼學子皆能成為改變的力量。​教案獲選「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遠見天下教育100」之列。
出版《學校最該教什麼?》、《魔幻中南美》、《追隨擇木耕太郎的足跡:屬於我的歐亞特急》三書,並經營「非典型教育(天下雜誌 獨立評論)」、「NUEVAIDEE(換日線)」兩個專欄。
研習重點:擬真!「島嶼的集體記憶」體驗
教人權?教思辨?教育,多了感同「身」受方能完整!
「島嶼的集體記憶」裡,爺爺奶奶心酸、甜美卻難忘的回憶,曾帶我們回到戰後臺灣人一起打拼、為追求更好人生的時代。當時「不可說」的歷史情節,雖已被寫入教科書中,但「真相」卻仍深陷於政治泥沼當中。「人權」的普世價值,常隨著教條化的教學而失去既有的意義。
本工作坊將帶著您回到過去,用「心」感受那充滿恐懼、無奈、堅持甚至勇氣的時代氛圍,在國、內外「民主迫害」的超真實、震撼、後座力強的「擬真體驗」下,重新思考人社教育的本質;在形塑教育工作者間的共感之下,加上「藝術」的穿針引線,參與者將寫下共同的記憶。期盼參與者在活動之後,開始起身動念地成為真正的「積極公民」,並讓這份感動與力量,在當今充滿思考的教學中, 一併地潛移默化帶給我們下一代的年輕人。

※ 更多訊息歡迎加入臉書社團:搜尋「島嶼的集體記憶」https://ppt.cc/fpLQLx
※ 協作員:高雄中學退休歷史科戴麗桑、高雄女中美術科劉癸蓉、高雄市右昌國中美術科陳純瑩、高雄市陽明國中歷史科吳宜蓉、高雄市龍華國中公民科陳彥文、台北市龍山國中地理科陳鈺郿、國立台東專科學校附設高級農工職業進修學校輔導科王慧婉、桃園市立中興國中輔導科林佳諭、無界塾實驗學校社會科謝忠瑋 
 ※ 觀察員:遊戲教育協會林鉞

J.學思達社群帶領與行政支持

圖片
黃洛晴
台中市福科國中公民科教師
原以為多年的教書經驗已淬煉出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當「說學逗唱抖包袱」的模式遇到了無動力的數位原民們,老師舉目盡是一雙雙乖巧而空洞的眼神。原來時代浪潮真的湧到了課室裡。此時,數位化的時代也將「學習」本身從過往「單打獨鬥的勤學刻苦」轉為節時省力的「社群學習」。老師如何在這個浪潮上迅速學習、增能、並翻轉舊模式?目前擔任中部國中公民社群召集人,歡迎教師夥伴一同加入共備增能。
圖片
楊雅婷
​桃園市大有國中地理科教師
喜歡地理,也喜歡帶著學生享受地理。2016年參與學思達與夢的N次方研習,學習如何讓教學更有智慧,也認識一群能一起走的夥伴。期許自己能「走出舒適圈,擴大舒適圈」,並持續幫助學生達到「學、思、達」的目標。​2017年組成北區社會共備社群,從一開始的10多人,慢慢成長到50多人;成員從地理老師到社會科老師,甚至跨科共備。希望把這樣的社群經營經驗與大家分享,達到共好。​
研習重點:
社群運作與行政支持

目前全台教師社群眾多,然而每個社群都有獨特的運作方式與文化。一個社群的成員該做什麼?運作社群需要哪些幫助?成為社群的召集人需要有什麼概念?社群運作的目標該是什麼?不妨來聽聽。​

​開始的勇氣、繼續的堅持
如果你是學校兼任行政人員?如果你是國教輔導團員?如果你單純地只想要開始?行政如何帶領教學創新與翻轉?行政如何支持社群運作?行政如何喚醒老師的熱情?我們要繼續走下去嗎?好多的問號啊!
本次工作坊藉由經驗分享與彼此腦力激盪,在活動與對話中一起探討社群的開始與繼續,思考行政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有哪些可能。
行政與教學是相輔相成、是生命共同體,我們手拉手一起前行吧!
.

圖片
• 搭建舞台,讓新秀教師被看見
• 透過新秀教師的經歷,鼓舞「還在觀望」的教師勇敢踏出第一步
圖片

圖片
馮靜怡
新竹市立北門國小六年級導師

​在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進修期間接觸到芬蘭、猶太教育及學思達,回校後嘗試將學思達自主管理與學習的策略引進到班級經營中,融入芬蘭、猶太教育中的互信、尊重理念,不採用防治而是以信任為基礎的管理法則,執行「賦予自由,給予責任」的信念,從「心」潛移默化來教育孩子,在教書近二十年後成功地創造出一個嶄新的班級,班級經營故事在106學年度榮獲新竹市班級經營正向管教績優案例比賽特優第一名,並受邀研習及演講。
分享主題:學思達之班級經營
學思達之班級經營執行目標為:
(一) 協助學生設立成功經驗,讓學生看見自己的潛力。 
(二) 讓學生了解到團體與自己的關聯,學習自我管理。
(三) 讓學生從團體中更了解自己,願意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四) 老師管理學生以信任與包容取代控制與責罰,營造尊重包容氛圍。
(五) 賦予自由,給予責任,能主動積極自我規劃、設立目標,有效執行。
(六) 讓學生保有思考與表達的習慣,理解學習對生活有正向作用。
(七) 上課氣氛活絡輕鬆,發揮學習最大功效。
(八) 融合學生間的差異,彼此互助合作、和樂融融。
本次分享將探討學思達如何運用在班級經營,以達成上述目標,讓學員對學思達運用在班級經營上有更深層的理解。​

圖片
沙寶鳳
台南市永康國中地理科教師
​
 踏入教學第二十個寒暑之前,一直奉為圭臬的權威式教條在孩子空洞的眼神中被拒絕,因為找不到可以跳脫教育框架束縛的方法,看不到能夠讓學生熱愛學習的策略,對孩子一次一次的心理喊話、恐赫責備、期待要求,變成了無止盡的關係黑洞。
從行政體系疲憊的逃脫後,參加了張輝誠老師的學思達講座,看見一種陌生但卻吸引人的可能性。帶著好奇,報名郭進成老師在高雄成立的學思達基地班,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夥伴支持的力量,也真正看見教育支持的力量創造了教育改變的N種可能性。
2016年起,開始將學思達教學策略及薩提爾對話模式轉化運用在教學設計與班級經營,開放自己的課堂,也進入其他學校入班授課,示範如何實施學思達的地理課堂。同時,2018年起也加入推廣薩提爾對話模式的行列,帶領親師生共同體驗薩提爾對話的力量。
分享主題:莫「望」初衷
學思達教學法,對於我在國中社會科課程的「教」與「學」有兩個層面的啟發,自(共)「學」、「思」考、表「達」的概念,讓我在「學」的歷程中的有深刻體驗,因為內在的觸動而得以在「教」的過程中,理解了「我們無法給別人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這句話的意涵。
此次的分享,將帶領參與者體會學思達與薩提爾在地理科教學上的連結,期待能挑戰大家對於教育的想像與觀點。



圖片
石學翰
​雲林縣虎尾鎮虎尾農工國文科教師

​在以往推動分組教學與文學圈的經驗中,嘗試創新國文課程設計,思考突破的可能,直到在網路上看到張輝誠老師推動學思達,並參與了東海大學工作坊,現場觀課,以及在第一、二次的學思達年會課程裡,大受感動,更加篤定推行學思達。經歷了四年的推行,逐漸地開放觀課,期許自己能用學思達的精神與原力引導孩子,讓孩子們找到適合的星軌,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
分享主題:蒙,學思達之旅
我的學思達之旅,有如蒙卦六爻。三年分為六階段:發蒙、包蒙、躬蒙、困蒙、童蒙、擊蒙。發蒙為透過學思達的方式,逐漸引導學生建立自學的基礎;包蒙的階段便是鼓勵學生上台發表,包容與雅納各組的意見;躬蒙是親身的示範對學思達模式的學思達,運用回饋問卷,即時調整,因班制宜;困蒙的階段,乃學生的學思達撞牆期,因此運用不同的激勵的手法,比如:調整計分方式與小組對話,突破困境;童蒙時期,便是學思達成熟的階段,師生皆是享受學思達的妙處;擊蒙階段也就是,對以往所學做一次統整與檢驗,學生因為學思達,而勇敢地找尋自己的人生藍圖。
未來期許將個人專長─《易經》融入學思達,初步運用「易牌」方式加分,中程透過「易牌」占卜進行激勵與輔導,再進階為融入生命教育,提供同事與學生相關的諮詢。

圖片
陳季萱​
臺北市泉源實驗國民小學研究教師

​在天母國小實習期間沈浸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環境,因而對運用科技做班級經營、差異化教學及差異化評量有極深的興趣及心得。目前努力研發「多巴胺學習法」,運用桌遊、科技、繪本,結合學思達的理念培養孩子能夠自學、思考、表達的能力,並帶領孩子進入一個不一樣的英語學習世界。
分享主題:學思達國小英語翻轉之路分享
1.字母拼讀、歌曲故事和課本三分之一法則實施的成效
2.多巴胺學習法的成效
3.翻轉之路總心得與未來展望

圖片
黃柏禎
上海台商子女學校級任導師

​在近十年的教學生涯中,聽過也嘗試過許多教學法,但唯獨學思達更貼近人心。能看到學生在上課時發亮喜悅、想要學習的神情跟態度,對一位老師而言,沒有什麼比這更值得的了。從2016年接觸以來,一直以持續行動來證明此教學模式在自己與學生身上的各種成效,目前已開放教室。
分享主題:我的學思達之路暨上海台商子女學校的發展現況​
​本次分享分為五個段落:
一、實施前的起心動念。
二、實施中的講義製作與改良、課堂風景的轉換及與家長間的互動等。
三、實施後的學生及家長回饋。
四、「島嶼的集體記憶」特展成果分享及未來展望。
五、目前上海台商子女學校學思達團隊的運作模式與進度。

圖片
劉佳容
台南市大灣高中國中部理化科教師
教學生涯走到一半,覺得自己很會教,但學生學得好嗎?他們喜歡理化嗎?他們學會思考和判斷了嗎?檢視自己的教學,想跳脫傳統填鴨教育,於是開始自編講義和學習單,也主動去觀別科老師的課。去年秋天聽完輝誠老師的學思達理念與精神,發現跟自己的想法和作法非常接近,也再次點燃自己教學的熱忱,投入其中,樂此不疲!
分享主題:學思達的理化課
我的作法是先找出課程的核心概念,重新編制講義。運用學思達的方式,讓學生利用閱讀、影片導覽或是實驗學習,接著配合自編講義或學習單,老師提問學生思考,小組討論時,老師從旁協助或再次提問。小組歸納結論後,老師引導學生發表,確認學生觀念。改變教學半年後,覺得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分組討論也勇於表達。現在,每個孩子都是課堂上的主角!

圖片
詹宗龍
台中市明道中學全民國防科教官
2013年因為學生的一句「為什麼我們要上國防課?」而燃起了鬥志,透過廣泛閱讀後,決心改變課堂樣貌。在2016年接觸學思達教學找到了歸屬,以學思達教學法為基礎,巧妙的融合BTS(by the student)教學法,深刻被學生在課堂轉變的表現給吸引,成了自己默默耕耘的原動力,持續透過開放教室及教案分享等實際行動推廣學思達理念,期間連續兩年獲頒教育部全民國防教育教學卓越績優人員,及獲選拍攝教育部全民國防教育108新課綱教學示範短片,讓學思達理念發揚光大。
分享主題:顛覆國防課的想像,翻轉人生的技能​
國防教育是愛國教育,也是生活教育。臺灣人對於國旗國歌國家有著很複雜的心情。如何在這複雜的過程中,引導孩子找出對國家的共識與認同感,是推動國防教育的精神與價值,亦是本課程的教學核心理念!以情意為教學核心,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以同位思考的角度出發,循序進入較深較廣的學科理論探討,本課程將學思達教學法的自學、思考、討論、發表(學生)、統整(老師)等五個歷程結合BTS教學法的1.完整了解學生的能力、2.在學生能力允許內,給予空間給胡搞瞎搞、3.密切觀察適時給予引導,絕不直接告訴怎麼做、4.胡搞瞎搞後,帶學生進行報告、反思、互評、觀摩、5.教師總結及必要延伸教學等五個步驟,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獲得學科本質能力外,亦能慢慢地培養出自主學習、口語表達、資料蒐集、理性批判思考、簡報審美製作等能力。​

圖片
林伶美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

​專長鋼琴演奏與教學,音樂史。個人從事音樂教學工作十餘年,授課多以音樂欣賞之通識課程為主,一向對於自己的教學相當自負,也曾得到獎項的肯定。但近幾年卻進入撞牆期,直到遇見學思達,讓我對「教-書」有全新的視野與思考模式,課堂亦呈現「翻轉」的風景。
分享主題:音樂與音樂之外 ─ 我的學思達之路
學思達教學方法幾乎應用在自己開設的每一門課程中,例如:戲劇音樂(音樂劇、歌劇、電影配樂)、西洋音樂史、聽見羅密歐與茱麗葉、音樂與言語表達......等。
​以「戲劇音樂」為例,戲劇是一連串屬於個人或人際互動交疊而成的故事,而以音樂為鋪陳戲劇的方式更可以直接、深層的刻畫人性。這門課程從音樂與其它層面(例如:心理、社會、時代等)探討劇中每個生命之塑造與交會。首先須了解戲劇的背景,例如《西貢小姐》就可以觸及當時的越戰,所以維基百科─越戰篇、有關越戰的電影、歌曲......等,均可以讓學生自學分享。其次引導同學閱讀並討論歌詞,解讀歌詞背後的意涵,最後由老師分析音樂,讓學生思考揣摩作曲家的創作意圖。
HOME │ 學思達官方網站 │ 學思達教學社群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首頁
  • 活動資訊
  • 各單元講者簡介與講題大綱總覽
    • 看見寬闊高遠新視界
    • 向光的階梯
    • 突破框架 攜手共好
    • 因為精進所以存有所以喜樂
    • 學思達成長地圖
  • 2021-2022 學思達影響力報告
    • 學思達雙週年十大影響力足跡
    • 學思達全國師培計畫影響力報告
    • 學思達社群多元樣貌
    • 特別報導-學思達精彩的人、精彩的事
    • 特別報導-學思達老師教學真摯分享
  • 學思達官網
  • 歷年年會
    • 2021 學思達亞洲年會 >
      • 單元及講者簡介
    • 2020 學思達亞洲年會 >
      • 線上直播 >
        • 上半場直播
        • 下半場直播
        • 精彩短片
      • 單元及講者簡介
      • LIVE 直播連結
    • 2019 學思達亞洲年會 >
      • 現場直播 >
        • 上午
        • 下午
      • 議程內容 >
        • 進階概念及五力增能
        • 108課綱安啦
        • 學思達突破
    • 2018 學思達亞洲年會 >
      • 12/08 領航論壇 >
        • 單元及講者簡介
        • 精選照片
      • 12/09 啟航論壇 >
        • 單元及講者簡介
        • 精選照片
      • 影音
      • 資料下載
      • 相關報導
      • 申請入班觀課
    • 2017 學思達亞洲年會 >
      • 系列活動 >
        • 亞洲年會
        • 學思達進階增能培訓
        • 開放教室觀議課
      • 活動相簿
      • 資料下載
      • 志工招募
    • 2016 學思達亞洲年會